周华祥教授

  擅长领域:出血性眼底病、葡萄膜炎、视神经病变、黄斑疾病及眼科常见疾病。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导师,1958年生,1983年7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作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师承弟子,跟随国医大师廖品正学习四年。从事中医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9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97年晋升副主任医师、任硕士导师,2007年晋升主任医师。曾先后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2017年)、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眼康复分会委员、成都市视力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成都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2017年)、《中医眼耳鼻喉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卷》编委、《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眼科总部》副主编、《中医大辞典・五官辞典》编委,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银海眼科医院中医眼科主任、眼科实验室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重点研究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事迹如下:

  三十多年长期坚持在临床、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为我国中医眼科学的学科建设、临床医疗、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淡泊名利,精研医术,心系患者彰显启明情怀。2007年作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师承弟子,又随廖品正学习四年。在“植根内科基础,整体论治眼病”、“强调阴阳和抟,治内障矫枉不过正”、“重视循证医学,以现代科技解析中医病证”诸方面受教尤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在视神经疾病、眼视疾病、眼底病、出血性眼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受到患者称许。将“玄府”理论运用于视神经疾病,提出“开玄府、利清窍、活血脉、补肝肾”四步递进治法治疗视神经萎缩,获得较好疗效。

  不忘初心,矢志岐黄,殚精竭虑弘扬中医文化。擅长运用传统理论于临床,探讨眼科难症、重症的新治疗途径并获得较好效果,如将金元时代医家刘完素提出的“玄府”理论运用于视神经疾病,提出“开玄府、利清窍、活血脉、补肝肾”四步递进治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将《金匮要略》、《血证论》“死血”、“干血”理论结合与眼科临床,运用软坚散结、祛痰散结、活血散结方药治疗视网膜玻璃体出血;将“黄斑属脾”、“瘀血化水”、“肾虚血瘀”理论运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其黄斑水肿的临床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此外,以“脾肾双补”法治疗高度近视及其眼底并发症,以“凉肝滋肾、解毒排脓”法治疗葡萄膜炎,以“健脾生津、祛风通络”法治疗干眼症、视疲劳等都展示了鲜明的特色和疗效。其临床诊治较突出中医药简、便、效、廉的优势,体现“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

  为人师表,精勤不倦,著书立言展现师者榜样。先后在《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国际眼科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现已编写《中西医临床眼科学》、《国际标准化英文版中医教材·中医眼科学》等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作为副主编出版《中华大典·眼科总部》、《跟师学临床·中医临床医案解析》著作2部,作为编委编写《世界传统医学大系·世界传统医学眼科学》、《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中医眼科学》、《甲状腺相关眼病》、《中医眼科全书》等4部专著,校按《中医必读百部名著·眼科卷》。

  潜心精研,深耕不辍,励精图治引领学术发展。善将中医古典理论与现代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于眼科科研课题中,迄今主持、主研课题16项,课题层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基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及省、厅局级研究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例:《“871”注射液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课题,1993年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眼与十二经脉关系及响视觉功能机制的研究》课题,1994年度获年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化瘀散结片防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机理研究》课题,2001年度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及临床循证研究》课题,2013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立德树人、传道受业,不遗余力铸就薪火相传。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医眼科硕士导师,通过院校培养及师承培养,先后指导中医班学术、硕士研究生、进修生,桃李满天。通过传授自己的为人从教从医经验,帮助学生们树立中医文化自信,树立中医辨证思维,树立中医从医信念,树立济世为民品格。言传身教,让很多学生都感叹收益终身。培养的学术继承人、学术骨干、硕士研究生、进修生等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医院的业务骨干,不少为中医眼科事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